一套书,让大同更大同~

大同地产观察 2024-01-26 09:15:33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12月17日上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大同知名文化人士崔银先生主编的《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首发式在古都大同举行。这是一套鸿篇巨作,展现了大同多元而独特文化。

《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是谓大同。

每每给孩子们讲这篇文章,读到最后,我们总把“大同”二字读得特别响亮。学生说:“原来,我们家乡大同二字含义竟如此深刻美好”,又有学生说:“大同原来就是三代京华、两朝重镇……”

不管《礼记》中所讲大同与我们城市的大同是否相关,不管孩子们怎样解读自己心中“大同”,我都微微一笑。大同那么“大”,我们真的应该认认真真解读一回。

直到有这么一套书——《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出版,我们终于可以为我们的孩子,以及将来孩子的孩子好好解读一回“大同”。

2023年12月17日上午,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大同知名文化人士崔银先生主编的《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首发式在古都大同举行,众多历史文化专家、学者,共同见证这一文化盛事。

虽然一直未能与先生谋面,但从众多文贤前辈口中得知崔银先生是一位有着赤子之心、挚热之情的文化人,基于对古都大同多元而独特文化的深深敬仰,他不仅一直关注家乡文化事业,还大力支持大同文化建设与发展,常年持之以恒,耕植大同文化,注重秉承发扬,深掘探究。功夫终不负有心人,完成了这一套丛书的鸿篇巨作。崔银先生是我们云中大地的骄子,也是古都大同的骄傲。

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沉甸甸的收获背后,写满无尽的汗水与辛劳:大同古街的每一条巷子都留下他们的足迹;每一块城砖仍记得他们手指的温度;每一盏灯笼都曾映红过他们的脸庞;每一个方正的文字背后都燃烧着炽热的情感……

曾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侯建忠先生说,很早以前崔银先生就和他的文化团队,历时二十载有余,先后留存了城市变迁的大量图片和影像资料,主编出版了大型城建图片集《明天不会忘记》。虽然很遗憾,我一直没能捧读这本集子,但这珍贵的历史遗存,明天的明天,大同的父老乡亲不会忘记。

而今,这套堪称“大同人文典藏级著作”——《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横空出世,共12卷,图片和文字记录翔实生动,充满人情味,达100多万字,5000多幅图片,内容涵盖老店、寺庙、街巷、行业、戏曲、民俗、城堡、贸易、古韵、名人、非遗、老院十二大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现出大同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引领读者追寻那些耳熟能详却渐行渐远的美好记忆,触摸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时代脉动,真切感受到这片古老的文化热土。

是啊,我们确确实实该好好去品读大同这片温情的土地——让历史街巷挂起《老店字号》的招牌,贩卖最纯、最正的大同味道;走近《寺庙古建》,你的心也如一尊石佛般淡定从容,淳朴、执着的古都大同人像开山凿石的工匠一样一点点开掘出大同精神;听《街巷故事》一段,喝羊杂或凉粉一碗,地道、够味;《行业印迹》已不只是大同印迹,也刻有华夏发展史的印迹;《梨园史话》里唠不完的生旦净末丑,粉墨人生;《民俗再现》写不尽塞上风情;《老城古堡》一盘热炕、一缕炊烟、一棵歪脖子老榆树瞭望乡愁;《边贸互市》打开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融的窗口;《古韵清音》诗意了一座古城、万家灯火;《名人故事》在读的过程中让你不觉也想成为故事里的故事;再从《非遗文化》的骄傲与厚重里走出,到《大同老院》里转转,你会倏然赞叹古都大同的温度与情怀!

这套以史实为依据,可读性强,雅俗共赏的丛书,是近年来一部罕见而又厚重的历史文化丛书,也必将成为热爱地域文化的大同人的典藏之作。

致敬主编崔银先生,致敬策划者陈长青先生,致敬侯建臣、冯桢、曾强、郑建新、要进、陈栋、崔莉英、孙丽等主创人员,也致敬为这套丛书不辞辛劳、夜以继日、默默付出的那些人们,致敬大同文化和大同文化人!

再回到开篇《礼记》我所谈到的“大道之行”的“大同”。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时指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由此,我们读懂了“天下大同”!

最后,我要告诉孩子们,要解读、践行“天下大同”的大同,不妨先从我们身边的大同读起,从有筋有骨的大同人读起。

这一套历史文化丛书,必将让我们的大同更大同!

作者:冀利芬

来源:大同日报融媒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