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感受云冈石窟的无限魅力

大同地产观察 2023-12-15 10:29:13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云冈石窟是大美与宁静的完美结合,游客在冬日走进石窟景区,感受到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庄重的肃穆。冬日的云冈游客络绎不绝,与往年同期相比,增长近一倍。游客在石窟中漫步,欣赏冬季独特的景象,感受文化与历史的厚重。

云冈石窟的大美始终让人震撼、让人仰止、让人流连,而这份大美在四时四季会带给人不同的体验。春日的清新蓬勃,夏日的清爽明朗,秋日的绚彩辉煌,都格外映衬出这座人类艺术宝库的壮美恢弘。而在冬日里走进云冈石窟景区,其宁静、素净的氛围,增添了万佛灵境的庄严,更让人感觉庄重肃穆,在沉静的心境中与古人对话、与历史对话,发自心底的震撼久久铭刻。

今冬,云冈之冬不再“清冷”,虽不似夏秋之火暴,却在冬日阳光朗照下依然游人如织。据云冈石窟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入冬以来,景区平均每日接待游客约3000人,与往年同期相比,增长近一倍,“淡季不淡”的景象在云冈石窟景区得到很好的体现。“冬日里,更适合慢品云冈,云冈石窟的大美更宜细细品味。”景区讲解员对一队来自北京的游客讲道,游客则频频颌首。

冬日仰望云冈

感受多元文化融合的印迹

云冈石窟是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史书,中华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是人类艺术的宝库。云冈石窟倚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余尊,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云冈石窟是中外文化交流、碰撞、融合诞生的非凡艺术宝库,其背后是一部厚重的中华文明演进史、民族融合发展史和劳动人民创造史。

从古至今,云冈石窟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云冈石窟“凿石开山,因崖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魏书·释老志》中记载云冈造像:“雕饰奇伟,冠于一世。”近现代,更有无数文人巨匠面对云冈留下众多惊叹赞美的文字。而云冈石窟带给人的不仅是艺术的震撼,更有文化的思考与共鸣,在云冈,读懂天下大同,更让人在深入感受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同时,把准文化传承的脉搏。

每一名来云冈石窟的游客,都会在第二十窟露天大佛前伫足仰望并合影留念,这尊北魏早期的雕像作品高鼻深目、双肩齐挺,带有明显的犍陀罗风格,展现了鲜卑族粗犷豪放、剽悍强大的气质。而正是因为拓跋鲜卑开放与包容的胸怀,让八方文明汇聚,凝结成令世界惊叹的艺术宝库,创造出云冈石窟众多奇伟的造像,历经千载仍能引人驻足。

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云冈石窟,是外来文化、中国多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艺术与石刻艺术相融合的文化艺术宝库。在昙曜五窟,可看到其造像融合了中亚的犍陀罗艺术和印度本土的秣菟罗艺术风格。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在云冈石窟调查中即用大量实例论证了云冈石窟中存在着多方面的外来文化因素。云冈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张焯认为,多元融合的风格是云冈石窟的一大特点。从第六窟中最早出现的佛像尚未脱离“胡貌梵相”,到第十一、十二、十三窟外壁众多龛洞的造像完全“改梵为夏”,艺术风格的变化折射出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入交流交融。

冬日走进云冈

体验天人合一理念的实践

在游览石窟之后,许多游客都喜欢专程到景区内一处新景观参观,这里用各种废弃物改造、营造出的精美奇特的艺术景观让人流连忘返,一边感受着世界文化遗产,另一边则是城市文明记忆,古代石窟文化和现代艺术理念在这里完美交融与对话。

在云冈石窟景区东侧,这个巧妙利用各种废弃物建造出来且充满后工业时代风格的独特区域,就是云冈东山菩提艺术区。在这里,利用碾盘、碌碡、碑头等旧石刻和矿山废机具打造的景观艺术作品有数百件;云冈“煤改电”后废弃的锅炉房被创新改造为云冈图书馆并面向社会开放;废弃水泥块和各种旧砖块、旧石雕,构成了云冈文保大楼围墙;由城市废旧地下排水管等材料打造成的蜗牛公寓,成为美术院校师生来云冈研学最喜欢停驻的地方,蜗牛公寓顶棚上一个个圆形玻璃窗则是用筛煤设备改造而成,地下则将原有矿山废弃菜窖改造成放映室、酒吧、餐厅等;“太空舱”公寓、蒸汽机车广场、禅修四合院等充满艺术观感,用废旧角钢等材料制作的永宁铁塔、镇北大将军塔、各种身披铠甲的武士和卡通人物造像,用锅炉改造的竖式公寓、用废旧机车改造的机车公寓等,无不充满想象力。

大同是中国“煤都”和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工业产业淘汰的废旧设备、城市建设替换的废旧设施、城市生活丢弃的废旧物品,在云冈人眼里都是宝贝。从民间收集来的“老物件”,经过整理修葺,成为景区改造中独树一帜的人文景致和艺术呈现。

冬日走进云冈

瞻望云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冬日里,在云冈石窟景区内,有一处安静的小院——“宿白纪念馆”,院落里有三个展厅,门楣着匾分别是“三乐自宽”“会心不远”“君子雅安”,均出自宿白先生自治印章。展厅中有大量先生手稿和治学照片,让人格外感慨先生治学态度的细致和严谨。院子右侧的小山坡,则是先生埋骨安魂之所。

宿白先生被举世公认为中国佛教考古的开创者,是云冈学的实际奠基人。先生一生关心云冈石窟的考古研究和保护事业,多次带学生考察云冈石窟,直到晚年依然牵念云冈的学术事业,为云冈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云冈,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值得探看。1973年9月15日,法国前总统蓬皮杜在周恩来总理陪同下参观了云冈石窟。如今,景区把当年那间接待室恢复原状,辟为周总理纪念室,让人缅怀那段令人难忘的日子。如今,无数游客来这里回溯珍贵回忆、缅怀伟人音容。

冬季里,信步从昙曜广场沿着礼佛大道慢慢行至云冈影视厅、云冈院史馆等处,均有精彩内涵值得浏览欣赏,这些场馆里展出的大量文献资料、历史照片和文物实物是了解云冈的“密码”;云冈美术馆内,不时有高品位的文化艺术展值得深度领略,让人从另一个侧面深度了解云冈文化与云冈艺术。正在全新布展的云冈石窟博物馆亦是一定要去的打卡点。

冬日走进云冈

收藏云冈艺术创意的雅香

日前,云冈特色餐具设计品鉴会在云冈研究院举行。此举旨在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云冈装饰纹样与文创产品的深度融合,推动云冈学繁荣发展,同时,也为大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增色添彩。

云冈石窟装饰图案可借鉴、可传承,通过传承石窟装饰艺术并融入当代艺术设计,让艺术设计与中国文化相互交融、古为今用。如今,云冈研究院通过对云冈石窟内在文化的挖掘,为文创产品提供设计元素,以不同的元素加之设计手法,生产出各种各样的文创产品,最大程度满足人们的高品质生活,同时,也大力弘扬云冈石窟的艺术文化内涵。

冬日里,在云冈石窟景区温暖而清雅的众多文创店内,静静欣赏并选购设计精雅且极具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的云冈文创产品,真是一件乐心美事。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云冈装饰图案整理与应用的王晨说,云冈石窟的文创产品主要是将一些有代表性的纹样和图样提取出来,做成生活中常见的物件,比如胸针、冰箱帖、书签、包袋、笔记本、扇子等,其中,“云冈礼物系列”“云冈锦绣系列”和“云中永恒系列”深受游客青睐。

“把云冈艺术带回家,很有高雅格调,带给亲人朋友,非常体面大气,关于云冈的所有美好记忆都深深留在心里。”来自北京的高小瑛女士说。

触摸鲜卑浩荡之气

□ 孙权

鲜卑,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少数民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公元398年开始,拓跋鲜卑族带着一股强大的浩荡之气越过外长城,所建立北魏王朝在平城定都近百年之久。云冈石窟,便能让人触摸到北魏鲜卑的这股浩荡之气。

“走向大唐,需要一股浩荡之气。浩荡之气来自于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已经无法从宫廷和文苑产生,只能来自旷野。这种旷野之力,来自大兴安岭北部的东麓。一个仍然处于原始游牧状态的民族,鲜卑族,其中拓跋氏一支,渐有起色。”这是余秋雨在《从何处走向大唐》中的描述。

如果说关于拓跋鲜卑的记录文字是干瘪的,那么保留下的云冈石窟却是生动的。经过太武帝灭佛之后的北魏,重扬佛法,佛教在北魏王朝再次兴盛起来,并成为王朝的精神支柱。于是,为迎合皇权,把佛像雕凿成北魏皇帝模样的轰轰烈烈的凿窟雕佛运动开启了。云冈石窟开凿最早、气吐虹霓、有帝王威严的昙曜五窟出现了,由此,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大幕,从而也为后人留下了鲜卑族奔放、爽朗、融合的民族性格和投入的文化思考,让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近在眼前。

依武周山麓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4个、各类佛教人物造像59000余尊……规模宏大、造像丰富、雕刻精湛的云冈石窟,体现了公元5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成为极为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正是这一华夏多民族文化、佛教与石刻相融合的文化艺术宝库,展现出了拓跋鲜卑族的旷野之美、雄健之力、浩荡之气,让通向大唐之路有了最具象征意义的标志,让通向大唐的那股浩荡之气触手可及。

云冈石窟旅游攻略

开放时间:每日9∶00-17∶00。

门票:淡季票价100元/人次,旺季票价120元/人次。

京津冀晋内蒙古五省市(区)的在校学生,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日起至2024年4月30日前游览,可享受头道门票优惠。

6周岁至18周岁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现役军人家属享受半价优惠。

60周岁(含)以上老人、6周岁(不含)以下或身高1.2米(含)以下儿童、导游人员、残疾人、现役军人、伤残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士官、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公安民警可免票。

公交:由大同火车站出站,可乘坐快速旅游603路直达景区;或者乘坐4路公交至公交四公司站,再换乘3路公交,由同泉路西环路口站直达景区。

停车场:景区提供车位1000个。

周边景区:吴官屯石窟、焦山石窟寺、高山古城、古长城遗址等。

周边美食:景区内有一条食货街,游客可品尝大同刀削面、浑源凉粉、烧麦、油糕等。

来源:大同日报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